关于疼痛
许多正在被慢性疼痛折磨的人,不管你再怎么告诉他伤的不重,影像与疼痛不成比例,这个痛可能是其它问题,但是一般还是不相信。
因为许多人都是说我疼痛明明是受伤后才有的,比如有的人就会说:“我就是之前扭伤额腰之后才有的”,于是在他的脑海中产生一个坚固的信念“受伤才是我痛的原因,只有把这个伤治好了,这个就好了。”
这个逻辑猛然一听是没错的,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个事情,肌腱骨折大部分的在三个月内都会好,但是为什么很多人三个月后了还是疼痛,这里我们最应该问的就是为什么你的疼痛会呈现慢性化?
在生活当中,我们经常见到了,很多人崴脚之后十几年后脚踝还是觉得不舒服,正常来说肌腱韧带损伤三个月也会好,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好了?
日本有过一个研究,将1211位健康人做颈椎的核磁,发现高达87.6的人有椎间盘突出,但是他们毫无症状。
1644年笛卡尔提出一个疼痛模型,也称为笛卡尔模型,该模型告诉我们痛的地方就是有问题的地方,再传到脑中感知到疼痛感。
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,慢性疼痛不一样!疼痛的地方处于各种发炎物质混合的状态,透过脊髓传到中枢神经时,因为下行抑制系统无法作用,变得就会越来越敏感,最终活化小胶质细胞、预设模式网路造成大脑皮质重组,最终形成疼痛大脑。
疼痛是一种复杂的主观体验,包括感官、认知和情感成分,因此在痛觉处理期间可以访问一个大型分布式网络。在疼痛背景下最常观察到的大脑区域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体感、岛叶、前扣带和前额叶皮质以及丘脑。然而,脑干、杏仁核和小脑等皮层下区域也在多因素的疼痛体验中发挥作用。这种大脑区域的集合,通常被称为“疼痛矩阵”,不应被视为一个独立和静态的实体,而应被视为一种由各种大脑区域显著和积极调节的基质,这取决于有助于个人对疼痛感知的因素的精确相互作用(例如,认知、情绪、伤害等)。
关于慢性疼痛
要治疗慢性疼痛,我们就需要仔细了解慢性疼痛的分期,在这里我们将慢性疼痛分为四期。
1. 前驱易感期:先天条件如基因、甲基化、免疫反应、情绪等
2. 伤害事件本身:当下组织受伤的严重程度
3. 过渡期:为了避痛,前额叶皮层和伏隔核开始交换信息,影响内分泌,逐渐疼痛中枢敏化,同时身体的动作控制有而开始变化
4. 维持期:大脑皮质重组,维持成慢性疼痛。
慢性疼痛是大脑的坏习惯,不过也有好消息,每个步骤都是可以进行干预和处理的。
了解完慢性疼痛分期之后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,为什么下行抑制系统不工作了?这里值得我们去思考,是营养素不足?让身体抑制处于慢性炎症、慢性感染、慢性过敏导致的肥大细胞活化症候群导致的免疫紊乱?压力太大?自律神经失调?低甲基状态让疼痛基因关不掉?大家可以考虑一下。
综合总结下来慢性疼痛的根源在于脑,包括了动作控制、肥大细胞活化症候群、情绪。疼痛时,情绪相关的边缘系统、海马、杏仁核会同时活化,影响前额叶/额叶皮层区域的认知处理。此外,疼痛信号叶储藏在自律神经里,会触发交感肾上腺髓质和下丘脑-垂体-肾上腺皮质轴的活动。
那么如何进行脑的康复了?我们可以用肌肉重组大脑,用功能医学来翻新大脑。本次内容到此结束,欢迎关注下节内容,用肌肉重组大脑。